学术研究﹀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三年历程 总结回顾之研究教学
2018-11-16
内容摘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三年历程
总结回顾:研究教学
学术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展一流学术研究,引领并推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向国内外学术界传播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通过开展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博士生项目,培养新结构经济学领域高素质的博士、博士后以及其他科研人才;通过与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收集与整合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类数据与案例;并以各兄弟科研院校的新结构经济学合作中心为支点,与学术界同仁组成学术网络一起推动新结构经济学的科研与教学。
招生教学
1.博士生项目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自2018年起,每年面向全球招收优秀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可通过“新结构经济学夏令营”申请直博攻读;已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通过“申请-审核”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普博生)。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智库实践、论文写作与答辩的要求后,将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教学
本科生课程
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导论》
胡博《金融计量》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
王歆《经济学研究训练》、《国际贸易》
王勇 《中国宏观经济》
徐佳君《国际发展前沿:理论与实践(英文)》
颜建晔《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夏俊杰《宏观理论(英文)》、《中级宏观经济学(英文)》、《中级宏观经济学(中文)》
研究生课程
胡博《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高级专题》、《中国经济研究》、《新结构经济学与政策设计》(南南发展与合作学院课程)
江深哲《契约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i》
王歆 《国际贸易专题》
王勇《经济增长高级专题》
王勇、夏俊杰、徐佳君《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
夏俊杰《宏观金融》
朱礼军《高级宏观经济学ii》、《宏观经济学定量方法》
3.新结构经济学国际夏令营
新结构经济学国际夏令营旨在促进新结构经济学的传播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海内外优秀学子从现实出发,关注并研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转型问题。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新增“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块,从报名参加的全国优秀本科生中选拔直博生。
每年为期一周的高强度学术集训和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地考察调研,都能吸引到近20个国家100多名学生和学者的参加。通过国内外资深经济学家精彩的英文授课演讲和面对面交流,营员能够深刻感受到学术研究和知识改造社会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到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应用。
学术活动
1.年度活动
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
-采取专题研讨会、圆桌讨论会等形式,集结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相关领域研究者、决策者、实践者,通过报告前沿研究、讨论热点专题、跨界交流合作,拓展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每年冬令营期间组织教研人员招聘。
新结构经济学国际会议
-集合国际学界有影响力的机构和学者,以开放平台展开新结构经济学领域的国际对话,构建新话语体系,适时推出全球性学术共同体。
新结构经济学国际发展论坛
以“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实践”为展开宗旨,不定期邀请在国际发展领域深具影响力的专家,以开放平等包容的视角,围绕新结构经济学在国际发展领域进行深入的研讨。
大型年会新结构经济学专场
-在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中国经济学年会等大型经济学学术年会举办新结构经济学专场。
新结构经济学联合研讨会
-与合作单位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年度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
2.不定期专题研讨会
- 与《中国农业经济评论》合办“新结构经济学及其在农业发展上的应用——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执教三十周年”国际会议(2017.10-北京)
- 与科斯学会杂志man and the economy合办“重新思考国家的经济职能:新结构经济学及其批评者”研讨会(2017.6-北京)
- 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2017.5-北京)
- 与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产业政策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在国内掀起产业政策讨论热潮(2016.8-上海)
3.日常学术活动
新结构经济学研讨会系列
- 广泛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及国内学者,以公开讲座配合深度研讨的形式,构建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研讨班/研讨会
- 新结构经济学组会:学术团队和受邀学者围绕某一专题深度研讨,交换思想洞见,推进前沿研究。
- 经济增长研讨班:以论文报告配合深度研讨的形式,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 联合研讨班:充分借助北大学术平台,与国内顶尖研究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讨班。
数据库和案例库建设
- 收集国内外关于“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面的数据和案例,搭建数据库和案例库等开源性平台。
- 与合作院校、企业平台、国际机构和国家统计局等政府统计部门开展多方合作,实现数据共享。
国际学术访问与合作
- 密集邀请国际顶尖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访问,与国际顶尖院校合作进行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
- 专著出版
- 与剑桥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等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专著
- justin yifu lin and celestin monga (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frica and economics: volume 2: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justin yifu lin and celestin monga (2018).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frica and economics: volume 1: context and concep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justin yifu lin (2017). beating the odds: jump-start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justin yifu lin and yan wang (2017). going beyond ai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o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justin yifu lin and alojzy z. nowak (2017).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for less advanced countries. university of warsaw faculty of management press.
- jiajun xu (2016). beyond us 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 与国内著名出版社合作推出“新结构经济学系列丛书”,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案例等专题
- 林毅夫、张军、王勇、寇宗来(主编)《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2018年。
- 林毅夫、付才辉(主编)《世界经济结构:转型报告——新结构经济学之路》,2018年。
- 林毅夫、付才辉、陈曦(主编)《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新结构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2018年。
- 付才辉《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2018年。
- 林毅夫、塞勒斯汀?孟加(合著)《战胜命运:跨越贫困陷阱,创造经济奇迹》2017年。
- 王勇《新结构经济学思与辩》,2017年。
- 林毅夫、王燕(合著)《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作新理念》,2016年。
- 林毅夫、付才辉、王勇(主编)《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2016年
- 林毅夫及其合作者《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解读中国经济》、《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新结构经济学文集》、《本体与常无》等。
2. 新结构经济学专辑/专栏
- 新结构经济学专辑,《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因与对策分析,新结构经济学专栏,《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4期。
- 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三十周年新结构经济学专辑,《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2期。
- symposium o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8年第4期。
- symposium o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8年第3期。
- china economics review,scheduled,2018年。
3.论文发表
近三年(2016-18)发表论文共计10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0多篇, 英文论文20多篇。仅按年份节选部分代表性文章展示:
- 付才辉,《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向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转换》,《经济评论》,2018年01期,3-46页。
- 林毅夫,《我在经济学研究道路上的上下求索》,《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729-752页。
- 林毅夫、向为、余淼杰,《区域型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781-880页。
- 王勇、沈仲凯,《禀赋结构、收入不平等与产业升级》,《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801-824页。
- 王勇,《产业动态、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753-780页。
- 王勇,《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因是需求还是供给》 《学习与探索》,2018年10期,133-136页。
- 杨子荣、张鹏杨,《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新结构金融学视角的实证检验》,《经济学(季刊)》,2018年02期,847-872页。
- 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财经研究》,2018年09期,4-40页。
- 赵秋运、马晶,《重工业偏向型发展战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传导机制——基于城市化和金融发展角度的再检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0卷06期,18-29页。
- 赵祚翔,《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非洲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3-17页。
- justin yifu lin and jiajun xu (2018). rethinking industrial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48, pp. 155-157.
- jiajun xu & paul hubbard (2018). a flying goose chase: china's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2011–2013), china economic journal. 11(02), pp. 91-107.
- y. he, a. miralles, m. pycia, and jianye yan. 2018. a pseudo-market approach to allocation with prioriti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10 (3): 272-314.
- s. li, m. xu and jianye yan (2018). all-pay auctions with a buy-price option, economic inquiry. forthcoming
- 付才辉,《市场、政府与两极分化—一个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不平等理论》,《经济学(季刊)》,2017年16卷01期,1-44页。
- 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一场经济学的结构革命——一种(偏)微分方程思路下内生(总量)生产函数的解读》,《经济评论》,2017年03期,81-103页。
- 鞠建东、刘政文,《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有为地方政府》,《经济学报》,2017年04期,61-76页。
-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经济评论》,2017年03期,4-16页。
- 林毅夫,《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2017年05期,6-10页。
-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70卷06期,5-15页。
- 王勇,《“垂直结构”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05期,9-28页。
- 王勇,《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学习与探索》,2017年04期,100-104页。
- 王勇、华秀萍,《详论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内涵——兼对田国强教授批评的回复》,《经济评论》,2017年03期,17-30页。
- 徐佳君,《作为产业政策抓手的开发性金融: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经济评论》,2017年03期,14-24页。
- justin yifu lin (2017).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avoid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a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15(1), pp. 5-18.
- justin yifu lin (2017). 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s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 2(2), pp. 109-119.
- justin yifu lin and yan wang (2017). the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atient capital 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olicy and development, 1(1), pp. 4-23.
- jiajun xu (2017). market maker: the role of china development bank in incubating market. man and the economy, 4(2), pp.23.
- justin yifu lin and yan wang (2016).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nd resource financed infrastructure.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1(1), pp. 102-117.
- jiandong ju, justin yifu lin and yong wang (2015). endowment structures, industrial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76, pp. 244–263.
4. 荣誉与获奖
- 2018年,林毅夫教授获“第三届孙冶方金融理论创新奖”。
- 2018年,林毅夫、张军、王勇、寇宗来主编的《产业政策:总结、反思与展望》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
- 2018年,王勇副教授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颁发的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
- 2018年,王勇副教授受邀担任ssci杂志《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副主编。
- 2018年,赵秋运博士后研究员获“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新秀奖”。
- 2017年,林毅夫、龚强、张一林的论文《企业规模、银行规模与最优银行业结构——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获 “中国金融学术年会最佳论文奖”。
- 2017年,林毅夫教授的《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超越发展援助》入选《经济参考报》评选的“2016年度十大经济类好书”。
- 2017年,王勇副教授获“2017年度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
- 2017年,王勇副教授获武汉大学《经济评论》编辑部“《经济评论》优秀审稿人奖”。
- 2017年,徐佳君助理教授的英文学术专著《国际发展领域超越美国霸权》(beyond us 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被布雷顿森林项目评为自2016年以来关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佳著作。
- 2016年,林毅夫教授的《本体与常无》获中国版协的“2015年度输出出版优秀图书奖”。
- 2015年,林毅夫教授的《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获中国大学版协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 2015年,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二等奖。
学术进展
1.学术课题
- 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新常态经济发展机制与动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5-2017。
- 付才辉,《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6。
- 林毅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沿海地区产业率率先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项目,2014-2019。
- 徐佳君,《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开发性金融促进中长期融资的机制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7-2019。
- 徐佳君,《助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企业调查》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项目,2017。
- 杨子荣,《中美大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博弈与协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7-2018。
- 赵秋运,《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8-2020。
- 赵秋运,《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与中等收入陷阱: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2018-2019。
- 赵祚翔,《环境约束下技术效率和发展战略——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2019。
2.工作论文
- 自2018年正式推出中英文新结构经济学工作论文系列,旨在鼓励全球优秀学者学子开展新结构经济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不定期从中遴选优秀论文,予以学术方面的指导和推荐。
3. 合作期刊
-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china and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china economic journal、《中国经济评论》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经济评论》、《财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
学术交流
林毅夫教授一行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传统基金会等机构邀请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