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第三届】周皓: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中国范式——新结构金融学
2018-01-05
内容摘要:
12月20日下午,周皓教授在第三届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作了题为“the chinese paradigm of finan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 new structural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中国——范式新结构金融学)的主题演讲。周皓教授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新结构金融学研究中心主任、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
周皓教授首先通过回顾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总结了新结构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可能做出的贡献。而后,他又讨论了新结构金融学可能的研究路径和发展方向。继而,他回顾了金融危机后中国最新的宏观经济问题,并以三篇学术文章的研究对象作为具体例子,阐述他对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例子关于反腐。有些观点认为反腐影响经济增长,理由是反腐影响消费和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但是,周皓教授认为,没有显著的证据显示反腐与经济发展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更要看到反腐的正面经济作用:反腐可能带来信贷资源从国企到民企的转移,可以减低信贷领域的资源错配。
第二个例子关于影子银行。通行的观点认为,影子银行规避监管、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也较高、社会融资总额急剧扩张,背后的债务风险很大。周皓教授对这些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第一中国的影子银行与美国不同,不是市场自行产生的,而有政府参与;第二影子银行还能给经济当中原来拿不到信贷的企业拿到信贷——虽然价格比较高,但如果没有影子银行,中小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根本不会拿到;第三,标的资产的质量不错,未必会带来很大违约风险。周皓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并非像西方一样是市场自发,而是政府在金融改革中的一种双轨制制度设计,由此可以实现由管控利率到浮动利率的转换。
第三个例子关于地方政府债。流行的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债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违约风险,是中国债务危险中十分重要的一块。针对08、09年后高企的地方债务,周皓教授总结了两种可能的解释:“鬼城故事”(政府借贷进行造城运动、制造鬼城)与“增长引擎故事”(政府借贷进行有回报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他认为,中国的地方债务更符合“增长引擎故事”。
周皓教授指出,这三个例子描述了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是最近十年中国金融领域最有争议、最难的、未来改革一定会涉及的三个热点。最后,周皓教授陈述了对中国金融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新结构金融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方向,并与参会来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撰稿:秦北辰
本文经周皓教授审订
周皓,2000年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紫光金融学讲席教授,并兼任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此前,周皓曾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风险分析部高级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周皓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以消费为基础的随机波动资产定价模型、信用风险的结构化模型与信用衍生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性和收益的预测、动态利率期限结构、金融市场的跳跃性与资产定价、国际风险溢价动态、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系统与改革。周皓教授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际性学术和专业的最佳论文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