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养﹀
第四届新结构经济学博士生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4-12-25
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第四届新结构经济学博士生工作坊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云南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的9位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工作坊上汇报了学术论文,20多位著名学者和重要期刊编辑受邀担任嘉宾,对论文进行了专业点评。本次工作坊为我院博士生加强学术交流和展示学术成果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大家拓宽视野、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更好地掌握和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从而推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秘书长王勇主持了开幕式。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表致辞,林毅夫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前来参会的各位嘉宾表达感谢,并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他指出,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是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希望各位同学要有大的格局,要认识世界之变,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理论都是过去经验、过去现象的总结,时代在变,揭示现象背后道理的理论也相应变化,需要自己去认识现象、了解其本质、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经济学学术研究做出真正有益的贡献,不辜负时代赋予的机遇。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经济系系主任白艳教授做主题讲座,并与现场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白艳教授做了题为“the neoclassical model of world financial cycles”的演讲,展示了从1994年到2023年,全球金融周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而这些阶段展现出美国公司债息差、美国股票以及新兴市场主权债务息差之间不同的共动模式,基于此构建出相应的模型进行解释,为理解全球金融周期提供了新的视角。讲座结束后,白艳教授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详细解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
12月21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秘书长王勇主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生钟睿煊报告了与普林斯顿大学黄卓楷、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朱礼军合著的论文“trade and the skill premium dynamics in a dual economy”。文章研究了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能溢价的影响,特别是在后者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并以中美贸易为背景进行分析。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美两国的技能溢价均显著上升。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美国从制造业向高技能服务业的结构性转型,从而提高了美国的技能溢价。对于中国而言,尽管贸易带来了许多低技能密集型制造业工作岗位,但也引发了大规模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向城市迁移,这抑制了低技能工人工资的增长。随着时间推移,贸易还加速了中国向更高技能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重新配置,这进一步推动了技能溢价的上升。作者构建了一个动态多部门贸易模型,以刻画并量化评估这些作用机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汪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汤学敏对文章做出点评。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生徐婉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勇、助理教授朱礼军合著的论文“leapfrogging by switching lanes: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in china's transition to electric vehicles”。过去二十年,中国在电动汽车(ev)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基于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和政策演变的事实,构建了一个具有两国两技术的动态产业均衡模型,并在全球背景下定量评估了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及其跨国影响。文章聚焦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政策中一个被低估的特征:政策的先后顺序,即首先聚焦供给侧,通过补贴研发推动技术进步;随后转向需求侧,通过消费价格补贴来扩大市场需求;最后政策干预逐步退出。电动汽车的研发补贴及其带来的技术进步有效降低了电动汽车的相对价格。模型机制表明,只有当其降到足够低时,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才会变得足够具有价格弹性,从而使需求侧补贴更加有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吴春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助理教授薛思帆予以点评。
12月21日下午的学术报告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汪玲主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地力夏提·吾布力首先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勇、博士生陈思明合著的论文“我国基因测序产业崛起的机理、经验与教训”。本文从新兴型产业特性出发,分析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技术特性、比较优势、主要约束以及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动态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经历“一代布局启航,二代成功追赶,三代并跑争先”的发展历程,实现快速崛起的关键在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紧密有机互动。具体而言,“有为政府”以自主技术能力形成为根本目标,坚持依据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的潜在比较优势来制定产业发展战略,针对该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约束,因势利导,及时且灵活地实施产业纾困,通过具有战略互补性的动态产业政策推动“有效市场”最终实现将潜在比较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后张梓桐、刘凡瑜点评了该文章。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张晓鸥报告了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博士生孙艺宁和讲师刘紫薇合著的文章“重点产业政策能够促进企业出口碳脱钩吗 ——兼论产业政策与比较优势一致性的影响”。文章利用“十二五”至“十四五”规划内容构建重点产业政策指标,并采用出口碳脱钩模型系统地评估了企业出口和碳排放之间的相对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出口碳脱钩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有助于优化企业出口碳脱钩状态,推动企业从恶劣状态到联结状态、不脱钩状态,再到弱脱钩状态、增长强脱钩状态的演进,而提高绿色科技研发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绿色技术进步渠道是这一优化过程的重要机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检验表明,重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在身处当地比较优势产业的企业中得以释放。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还能够促进企业出口与污染物排放相脱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兰对文章做出点评。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郭虹杏报告了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聂永有教授合著的文章“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文章基于2005-2022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出发,在发展、运行和转型层面,分别探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关系。文章指出,增加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根据各地区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的不同,制定差异化政策,以匹配地区特色的发展战略。政府应适度介入经济活动,引导市场力量,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重优势,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鼓励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推动要素禀赋升级,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鹏与北京工商大学数字商科与首都发展创新中心讲师于海潮予以点评。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蔡华龙报告了与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吴臣合著的文章“比较优势,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比较优势转型增长模型”。文章在新结构经济学的传统分析范式基础之上,构建了比较优势转型增长模型。在基准模型中,引入了供给侧的技术比较优势,包括产业或技术部门之间的要素产出弹性(要素密集度)、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率等差异,以及需求侧的偏好比较优势,包括部门产品之间的消费偏好、边际储蓄倾向、需求收入弹性(非位似偏好)等差异。基于此模型,分析了比较优势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朱礼军与《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研究员李逸飞做出点评。
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中国)李昊霖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勇,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深圳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程思睿和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教授华秀萍合作的论文“产业融合与快速演进技术创新——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研究”。文章使用专利数据构建了企业和城市两个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指标,并通过文本分析技术测度了企业在快速演进技术上的创新能力,重点考察了产业融合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在快速演进技术上的创新。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企业快速演进技术的创新水平,而多元化人才储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供应链韧性是产业融合正向促进快速演进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机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李法强,《管理世界》杂志社副研究员李逸飞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惠利予以点评。
12月22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江深哲主持。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关肇直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教授发表题为“大数据时代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演变”的主旨演讲。洪永淼教授通过研究成果呈现,提供了诸多学术洞见。例如,先利用大模型对高维复杂数据进行建模,再对大模型进行降维,可比较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降低信息损失或失真的可能性,大幅提升样本外预测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最后,洪永淼教授强调,基于观测数据的统计推断,如果想要将其解释为因果关系则需要借助领域的相关知识,不能只依靠统计学、数据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本身,应当注重统计学与人工智能方法的可解释性,特别是经济可解释性。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提问,洪永淼教授细致解答了相关问题。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生丁行健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尤炜、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夏俊杰合著的论文“jobs at the doorstep: the unintended effect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文章研究了中国经济特区(sezs)对农村农业实践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通过分析2003年至2008年的个人和家庭层面数据,研究发现,经济特区减少了兼职农业工作,但意外地增加了每名家庭成员的农业劳动时间。这种农业劳动投入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年长的家庭成员身上,用以弥补年轻劳动力向非农业工作的转移。此外,经济特区还推动了向种植高价值经济作物的转变,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业生产率和家庭收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开兴点评了该文章。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生田瑞泽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歆、博士生张杭合著的论文“road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rop choice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文章研究了道路通达性如何促进中国农村农业生产中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作物的专业化种植。以中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建立了道路通达性与农村种植结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通达性使得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比和销售比重显著提升。强调了道路基础设施在实现农业生产中潜在比较优势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尤炜进行了点评。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江深哲主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表闭幕致辞。他向各位专家们的精彩点评致以由衷的谢意,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为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贡献力量,不负时代重任。
撰稿:陈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