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博士生工作坊成功举办-od体育全站app下载

x << 返回
x
od体育全站app下载
/ / / 学生动态

教学培养

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博士生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2-01-10

2021年12月29日,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博士生工作坊成功举办,来自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高年级博士生们在此次工作坊上汇报了学术论文,特别邀请了十余位经济学期刊著名编辑和学者对论文给予了专业的点评和指导。本次工作坊为新结构经济学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帮助博士生拓宽视野,推进理论创新。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王勇副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致欢迎词。他指出,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是引导理论时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这个时代的博士生不能辜负时代给予的机会,要抓住机遇来推动理论创新。关于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了解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研究不是为了能发表,而是为了推动国家社会发展,推动人类发展。第二,理论要立足于来自自己国家的经验总结。将来自发达国家经验现象问题的总结直接拿到发展中国家,必然产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对此,新结构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一个中心”是指要素禀赋结构,“三个基本点”是指结构内生、扭曲内生、经济运行方式内生。而对于如何寻找模型里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林教授提出了“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即先分析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再结合历史纵向、当代横向、多现象综合的方式来检验。第三,还须学会经济学家所用的语言,包括数学模型与计量检验。最后,林毅夫教授对支持工作坊的与会老师、学术期刊的编辑老师、组织会议的王勇老师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其他老师以及做出精心准备的博士生表示了感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董志勇教授致欢迎词。他提到,经济学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有着很好的合作,2020年两院一起开办了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毅夫班)。实验班成立以来,林老师坚持以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融入新的教学成果,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此外,新结构经济学联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展示、交流平台,希望大家抓住时代机遇,勇于进行理论创新。

 

埃默里大学经济系、《quantitative economics》主编查涛教授发表了题为“thoughts about publication in economics journals for young economists”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独特之处,新一代学者肩负着研究中国经济的使命,也应利用好经济学杂志期刊这一学术成果交流的平台。青年学者应当了解文献,知道自己的思想新在何处,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想法。此外,如何处理海量的数据,用新的数据说明新的问题,是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新挑战、新机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张晓波教授发表了题为“产业集群与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他从自己实地走访、考察的经历讲起,论述了产业集群利用了中国社会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充足、民间信任强)克服了金融和制度的不完善,为千千万万企业家提供了创业的机会。产业集群带动了就业,提高了劳动收入, 增加了中小微企业应对冲击的能力, 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午的学术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研究员主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汪玲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江深哲合著的题为“optim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的论文。该论文发现了一个典型性事实:发展较好的发展中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初期拥有较高的公共与私人投资比率,且该比率随着经济发展而下降。该论文考虑了一个具有金融摩擦的增长模型,求解了发展中经济体中政府的最优基础设施投资,发现在经济发展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放松其借贷约束,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国家能力对于实施最优的基础设施投资策略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macroeconomic dynamics》等英文期刊副主编董丰副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篇文章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得出了基础设施投资是根据发展阶段变化这一结论。文章在研究方法上恰当运用了数理工具,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双向关照。他还建议引进国家能力参数,区分大国小国不同的发展策略,关注金融发展程度随时间的变化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篇论文从事实出发,为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投资提出了政策建议。他建议在文章中加入对国家能力、地区异质性的分析,以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徐扬帆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王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文一合著的题为“endowment structure and role of state in industrialization”的论文。该论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以揭示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由禀赋结构决定的“市场主导和国家促进”办法将使经济摆脱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完全工业化,因为在这种方法下,国家不仅可以克服阻碍工业化的市场失灵,还可以克服过早大推进工业化所造成的不可行问题。该模型还表明,当一个国家试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正确的产业政策在经济改革中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郑世林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文章做到了从现实出发,切实分析了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他建议在文章中加入制度层面的比较,将产业政策与经济体内政府的角色结合起来,更好地提炼文章思想。

 

澳门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economic modelling》主编朱智豪教授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本文关注了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原有静态模型为基础,引入资本等要素建立了动态模型,是很有意义的尝试。此外,他还建议更好发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作用,开拓视角,做出更大的边际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政策制定的问题,并建议关注禀赋结构的变迁过程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张其仔研究员主持了下午的前三场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皓辰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尤炜合著的题为“‘东北现象’及其再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的论文。该论文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出发,对“东北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的背后是产业结构转型的迟缓和停滞,这既包括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结构转型,也包括制造业内部的不同资本密集度的行业之间的结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北地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使东北错过了由符合我国总体比较优势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扩张带来的增长。同时,还进一步通过与川渝地区的对比强化了对核心假说的论证,并对东北地区 2010 年之后经济增速相对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本文从劳动生产力入手,逻辑清晰,视角独特。他还建议文章加入对东北劳动力向外地流动这一现象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郑世林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东北的产业在90年代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从资本经济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他建议综合考虑国有企业改革、土地禀赋问题等对东北发展的影响,在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方面做出更细致的区分。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金伟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徐铭梽合著的题为“不确定性条件下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影响”的论文。该论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系统探究了经营不确定性条件下供应链金融对异质性中小企业以及异质性银行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作用前后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产业内最适宜银行业结构的变迁情况,结果表明:企业经营不确定性、融资规模、自有抵押物价值与银行风险厌恶程度、监督能力、资金使用成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最优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监督能力,从而改进了企业的融资情况,并最终导致产业内最适宜银行业结构的变迁。进一步地,本文借助工具变量,检验了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不同产业内供应链金融作用效果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比非制造业,供应链金融对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更明显;相比供应链依赖度较弱的产业,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内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更明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鄢萍教授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文章构建理论模型,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作用前后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产业内最适宜银行业结构的变迁情况,在实证上验证了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她建议进一步思考是否能够用数据检验理论模型关于银行业结构变迁的结论的问题,使文章更加严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张其仔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文章的结论可以再丰富一些,可以加入不同的供应链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不同影响的思考。此外,他还建议考虑在中国现在的银行结构下探索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问题的途径。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吴紫薇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王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朱兰合著的题为“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配置与中等收入陷阱:兼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的论文。该论文通过跨国事实和理论模型,刻画了人力资本的配置如何内生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不同路径,进而带来了差异化的经济增长绩效。研究表明,给定高端制造业的进入门槛,高端制造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初始配置不同,将会内生出产业升级和“过早去工业化”两种结构变迁路径,进而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福利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降低高端制造业进入门槛,引导高技能劳动力流入高端制造业,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结论既突出了制造业的稳定和发展对后发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又强调了产业结构变迁中人力资本配置以及因势利导型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对新时期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施祖辉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是一个集热点、难点、基础性于一体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实践意义。他建议进一步梳理一下解释变量作用机制,展示出一系列变量的关系。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本文的问题导向需要再突出一些,要阐明边际贡献。此外,“过早去工业化”与“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可以等同,可能需要通过实证研究使得文章的结论更加严谨。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主持了下午的后三场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邓尚沅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徐佳君合著的题为“政府引导基金的优势、效果与作用机制”的论文。该论文以 2015 年《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各地级市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有效发挥了“引导作用”,撬动了更多社会资金的进入,且该效果是引导基金相比于传统补贴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引导基金主要是通过降低了其他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培育当地资本市场两个机制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引导基金在欠发达地区有显著的“引导作用”,但对本身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成熟的发达地区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政府引导基金的优势、效果与作用机制,为有效发挥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世界经济文汇》编辑部主任李婷讲师进行了点评。她建议文章应当进一步阐明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运行方式、退出机制和社会资本在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不同城市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时间差异,时间差距大小直接关系到渐进 did 识别的有效性,这一点应当加以改进。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副主编杨万东教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政府作为发布引导基金参与到市场中去,对于政府的政府发挥着怎样的怎样的角色,应当有更进一步的交代。他建议文章应进一步讨论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互相保障等问题。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文章在问题的导向上还应该再鲜明一些,聚焦于特定的方面深入研究。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蒋扬天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王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吴春赞合著的题为“要素禀赋结构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论文。该论文旨在结合家户层面的微观调查数据(cfps)与宏观层面统计局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定量评估各种机制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鄢萍教授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本文是个多部门模型,要深入探讨资本积累,可进一步考虑要素市场摩擦,以及各种扭曲。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施祖辉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是将微观调查数据和宏观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对应起来。通过三个机制来研究对我国宏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但在数据的对应上,可能还需要需要进一步推敲。此外,文章还应关注产业转型的人才基础。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樊仲琛报告了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王勇合著的题为“平台经济和企业增长:一个基于外卖平台的理论模型”的论文。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互联网平台作为其中的代表,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文以外卖平台为例,构建了一个新颖且易于求解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平台经济和企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基准模型中,外卖平台将餐食从餐馆配送到消费者手中,接入的餐馆越多,单位平均配送成本越低,使得餐馆利润增加,更多的餐馆进入市场。外卖平台从单个餐馆分得的利润也随之增加,且能够和更多的餐馆进行分成,从而获得了比单个餐馆更高的增长率。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外卖平台的规模。在拓展的模型中,外卖平台能够凭借大数据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调研,能够将餐馆和散落各处的目标消费者对应起来,增加餐馆的利润。由此可以得到,数据的价值就是当外卖平台不进行调研时,餐馆损失的机会成本。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世界经济文汇》编辑部主任李婷讲师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本文研究了为什么平台企业能够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快的增长、数据用何种方式促进了平台增长等问题,考虑了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对结果的影响。此外,她对于一些细节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进行了点评。他建议将需求侧、供给侧、禀赋这三个机制围绕着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联系发展阶段来看。其次,在宏观框架下使用微观数据,在处理消费者数据的时候还需斟酌。他建议将消费者群体丰富化,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感。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财经研究》编辑部主任施祖辉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对于平台经济的影响,落脚点应当再清晰一些。此外,还应考虑平台经济对传统商业发展的负的外部性,使文章的视角更客观。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项目主任江深哲助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王勇副教授进行闭幕致辞。他向各位专家的点评表示的由衷的谢意,也希望同学们利用好新结构经济学联盟这一交流平台,推进理论创新,不负时代重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