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教授出席上海大学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开班仪式并主讲开班第一讲-od体育全站app下载

x << 返回
x
od体育全站app下载
/ / / 联盟要闻

合作网络

林毅夫教授出席上海大学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开班仪式并主讲开班第一讲

2021-12-08

2021年11月28日,上海大学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开班仪式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我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发表致辞并主讲题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的开班第一讲。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由来和走向”、“中国为何能创造增长奇迹及未来的发展展望”以及“百年未有大变局下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这三个部分展开。

 

首先,林老师指出可以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来解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900年美、英、法、德、意、俄、日、奥匈帝国组成八国联军侵华,八国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世界的50.4%。2000年,美、英、法、德、意、俄、日、加组成了八国集团,其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世界的47%。其中除了奥匈帝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解体,被加拿大取代之外,其他的七国没有变化。经济是基础,决定了整个20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被上述8个工业化国家主导。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八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占比下降为34.7%,失掉了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时,八国集团的地位被二十国集团取代。

 

究其背后的原因,林老师进一步分析指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最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奇迹般的发展。通过林老师所展示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对比,同学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了直观了解和深刻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的影响力不断下滑,美国企图利用技术与军事的优势压制中国发展已经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识,中美之间的关系紧张,也给世界带来了紧张和不确定。在美国不放弃霸权思想,而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基本权利下,中美的紧张关系会持续存在,何时才会出现新的稳定世界格局呢?对此,林老师提出,当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经济规模达到美国两倍时,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新的稳定世界格局就会出现。而中国在未来要实现持续的快速增长,应当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取得的经济奇迹这一历史客观事实中寻找经验。从历史经验来看,二战后有13个经济体每年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改革开放后,中国充分利用了自身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产业上的差距,促使经济快速增长成为这13个经济体之一。这是因为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利用了后来者优势。

 

目前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学术界有不少悲观的论调:一种说法是中国已经没有后来者优势,另一种说法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林老师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对于两种论断予以详细分析。我国2019年人均gdp仅为美国的22.6%,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而中国虽然有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但是产业、技术仍与发达国家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可以通过把现有劳动力从低附加值产业配置到高附加值产业的渠道来推动经济增长。中国未来增长具备有两个优势:一是、后来者优势,中国靠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到2035年还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二是、换道超车优势,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将为规模巨大、产业齐全的中国提供丰富的机会。对此,林老师指出,只要中国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接着,林老师阐明了发展中国家自主理论创新的必要性。整个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直停留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能赶上或大幅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凤毛麟角。对此,林老师引用凯恩斯“思路决定出路”的观点予以阐释。过去发展中国家抱着西天取经的心态,然而,按照主流的发展思路和转型思路做政策的国家,基本都失败了。理论是经济学家根据经验现象经由“抽象”和“舍象”的程序,总结出来的一套简单的因果逻辑,必然内嵌于理论产生国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之中。因此,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想要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必须来自于对发展中国家自身成败经验的总结。新结构经济学就是我国的社会科学领域的自主理论创新成果。

 

随后进入讲座的第三部分,林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结构经济学倡导回归亚当斯密研究问题的方法,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技术的创新,而要分析决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因素,应该从决定产业和技术水平不同的决定因素要素禀赋出发。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假说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上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以及软硬基础设施是内生于该经济体在每一时点给定、随时间可以变化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中心”。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时间点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在这一时点的总预算和生产要素间的相对价格。这些继而内生决定了该经济体各种产业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从而内生决定了该时点的最优产业结构。而软硬基础设施需适应于最优产业、技术的需要,才能有最低的交易费用,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各种扭曲是对上述内生结构的背离,由于结构和扭曲的内生性,所以经济运行也会有其内生的特性,以上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点”。

 

林老师指出,遵循一国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选择技术,并提供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是取得快速增长、实现追赶发达国家最好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上可以发挥后来者优势,从而达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以实现追赶。而这依赖于合适的制度安排——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同时,林老师表示,新结构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新结构经济学以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原点,符合唯物辩证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原则。新结构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与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二是一个经济体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于该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产关系则决定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劳动者工资水平和生存线的差距;三是作为经济基础的产业由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四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软的制度安排,由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和技术的特性决定,社会和政治制度则由决定于生产力水平的人的自由度(和生存线的距离)决定。

 

那么,新结构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在发展思路上有哪些差异呢?林老师表示,主流经济学通常以发达国家有什么、能做好什么为参照系来看发展中该有什么、该做什么,是一个二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则从发展中国家自己现在有什么(要素禀赋),根据自己已有的能做好什么(比较优势),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是三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忽视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因此经常“出于好心,干了坏事”。而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因势利导作用,针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其克服外部性和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使其成为竞争优势,并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任何国家都能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林老师表明,新的世界格局需要新理论、新思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起因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有赖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中国一定会实现民族复兴。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快速发展的潜力,实现这个潜力需要改变思路,而新结构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过去发展中国家根据发达国家主流经济学的思路,是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什么或什么做不好,就努力去拥有发达国家有的或按发达国家做的那样做,用意好但是效果差。新结构经济学的思路则秉持辨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看发展中国家自己有什么,根据自己有的能做好,在市场中发挥政府积极有为的因势利导作用,助力企业家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挖掘潜力实现快速持续增长的新的思路。自亚当·斯密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就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和大师辈出的中心。当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时,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也会是全球的经济学研究中心,引领全球经济学理论新思潮的大师将会辈出于中国。林老师表示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为有志于抓住时代机遇的青年而准备,并再次欢迎各位有志青年加入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

 

 

在问答环节中,针对新结构实验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林老师逐一进行了精彩而详实的回答。

 

胡盎然同学:新结构经济学中有哪些措施可以避免旧结构主义中外部性和政府干预过大的问题?”

 

林老师指出:“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会存在先行者的外部性和协调完善软硬基础设施的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必须要有愿意第一个成为吃螃蟹的企业家,他们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没有成功,便要自己承担所有成本;如果成功的话,会有后来者进入,带来竞争,此时先行者也只能得到平均利润。这便是经济学讲的外部性。克服外部性需要政府提供激励措施,比如说发达国家的专利。专利申请成功,可以赚取垄断利润,从而补偿可能失败带来的损失,这样才会激励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要符合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只决定要素生产成本,要有竞争力决定于总成本,还要通过软的制度安排和硬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来降低交易费用。例如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一些非洲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由于较低的金融支持以及基础设施的瓶颈带来的高昂的交易费用,让这些产业无法发挥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分析的框架,来了解政府的‘有为’、‘乱为’还是‘不作为’。‘市场有效’是以‘政府有为’为前提,在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缺少‘有为政府’的支持,来克服外部性和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的市场失灵,是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而‘政府有为’的目的是‘市场有效’,政府不克服外部性和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则是‘不作为’;若政府的作为超过市场的有效,那么是‘乱为’。这样的分析方式考虑到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市场失灵发生的领域不一样,政府有为的着力点就要不一样。新结构经济学提倡“知成一体”,因此同学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到社会中调查、去研究,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理论,这样才能够把握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

 

 

张益娇同学:“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林老师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造对经济形成巨大的负面冲击,全世界经济下滑,甚至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为厉害。尽管疫情在我国最早爆发,但是在2020年一季度已基本得到控制,生产、生活恢复;而其他国家在2020年二季度爆发,由于这些国家并未采取有效的控制,致使新冠疫情处于失控的状态。新冠疫情造成的是短期的冲击,因为未来会有有效的防疫措施、疫苗、药物;从长期发展来看的话,经济的下滑、再复苏并不会影响我国发展的总体态势。”

 

 

单雄飞同学:“新结构经济学的限制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该如何去研究?”

 

林老师指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是简单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是局限也是优点,好比一棵树的树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如果要将一棵树每片叶子的差异性都描述清楚,可能要几部大英百科全书,这对我们了解世界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不要要求一个理论面面俱到,而是要看一个理论是否反映了所要解释的现象的根本的决定因素。任何理论都是经济学家根据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在成千上万的社会经济变量中“抽象”出决定性因素,“舍象”其他没有影响以及没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而构建起来的解释该现象的简单因果逻辑体系。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时,如何观察,以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这需要有一个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我自己30多年的心得体会,在唯心和唯物中,我接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新结构经济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世界上的现象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作用的,物质则是第一推动力,是根本。新结构经济学秉承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最为根本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作为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来解释现象,而不是‘十全大补汤’,因为“十全大补汤”中有很多被认为是决定性的因素实际上是内生于更根本的因素。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因素是要素禀赋及其结构(endowment structure),由此内生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包括产业和技术的生产结构(production structure),进而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和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各种制度安排。各位在学习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学会从现象的观察出发找到决定性因素,并学会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构建严谨的因果理论模型和计量的方法来检验模型的各种推论。”

 

 

李佳豪同学:“新结构经济学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是否会产生深刻影响?是否能够指导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呢?”

 

林老师指出:“我在美国读书时,资料说美国有五万多人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都在研究美国的问题,所以,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工作不是去研究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问题,以指导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有内生的差异,经济运行的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新结构经济学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的规律,这些规律和发达国家的运行规律有共性、也有殊性,从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规律中所认识的共性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也会有指导意义。比如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按照凯恩斯主义,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创造投资需求,通过增加负债,促进投资、创造就业。但理性预期理论则认为当政府负债增加后,未来要还债,政府便会提高税收,因此,家庭为了让未来的消费维持相同水平,现在就要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结果政府的投资需求增加,家庭的消费需求减少,总需求不增加,这个经济体也就无法走出衰退,这就是财政政策上的“李嘉图等价”。但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当经济不能走出衰退,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如果投资于消除制约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瓶颈,从短期来看,创造了投资需求、带来了就业;从长期来看,通过消除增长瓶颈,提高经济增长率,增加政府未来的税收,以未来税收的增加来弥补投资基础设施的财政赤字,可以克服李嘉图等价。所以,积极财政政策要有效,就必须不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挖个洞、补个洞,而必须是新结构经济学所提倡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消除制约增长的基础设施瓶颈。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对发达国家也适用,无非是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瓶颈更多、财政政策力度可以更大。”

 

 

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班主任、上海大学审计处处长尹应凯老师分享了学习林老师开班第一讲的感想。尹老师首先提到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使其在未来会更具开放性、发展更趋完善。2025年前,我国有望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到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我国经济发展将达到更高水平,在那时“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结构经济学仍将具有生命力。其次,尹老师回顾了林老师精彩的主报告与“四问四答”的主要观点。最后,尹老师表示从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共同进步,抓住时代机遇,不辜负伟大的时代。

 

上海大学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班主任朱欢老师代表研究院赠予每位实验班同学两本新近出版的、封面内侧印有研究院logo的新结构经济学著作《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溯源与经典文献》和《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研读、深入钻研新结构经济学著作,探索这一理论创新的“金矿”。

 

 

来源: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内容略有调整)

撰稿人:陈彦琳、胡琳娜、奚卫滢、张益娇、孙语、李佳豪


网站地图